普氏野马——卡拉麦里消失又重现的传奇

日期:2023-05-23 18:10:07 来源:网易新疆

“我和同事在上午十一点左右,巡查到滴水泉饮水点附近时发现了野马种群,拿起望远镜观察时,发现野马群里有一个特别小的幼崽野马跟在妈妈身旁,撒欢地奔跑。”5月8日,乔木西拜普氏野马监测站副站长蒙坎•吾通拉生和同事发现了今年保护区内降生的第一匹小野马。

普氏野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马属、野马种、普氏野马亚种等学名,属大型有蹄类哺乳动物。体长约160-210厘米,尾长90厘米,肩高约130-145厘米,整体站立高度为140-175厘米,体重250-360千克。

“结群生活是普氏野马的习性,通常5—20匹结成一群,由一匹强壮的雄马为首领,带领大家一起游荡觅食。通常来讲,早晨和傍晚,它们是沿着固定的路线到饮水点饮水,并且警惕性很高,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刻进入应激状态。”蒙坎•吾通拉生介绍。


(资料图)

普氏野马是世界上原有300多种野马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品种,已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原产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和蒙古国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

不见踪迹濒临灭绝

作为世界上唯一幸存的野马品种,普氏野马曾走到了灭绝的边缘。20世纪60年代,蒙古国就已宣布普氏野马野生灭绝,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等国也已不见其踪迹。

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新疆东部猎获了一批野马带回俄国,在国际生物学界引起轰动。由于此前在世界各地均未发现过这种野生状态的马,故以其名字命名。

事实上,普氏野马从6000万年前,一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以及中亚、蒙古地区广泛分布。 新疆曾一直是野马的故乡和主要栖息地。

据了解,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考察队,先后三次对普氏野马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研究人员深入到普氏野马原产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卡拉麦里山、北塔山等地域,除了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之外,还运用了航空调查,但却始终未能寻找到普氏野马活动的踪迹。

野马还乡回归自然

在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野马的110年后,我国启动了野马还乡之路,分三次从各国动物园引回16匹野马运回中国,在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吉木萨尔县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占地面积9000亩。

2001年,27匹普氏野马被放归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普氏野马终于回归原生地。此后,又进行了多批野外放归,普氏野马种群数量不断扩大,能够尽情地在卡拉麦里一望无垠的荒原上自由地奔跑。

目前,全世界普氏野马有2000多匹,仅在中国和蒙古国有野外放归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就是新疆(卡拉麦里国家公园、新疆野马繁育中心)和蒙古国呼斯台国家公园。

我国现有普氏野马700多匹,其中新疆512多匹,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现有普氏野马330余匹。新疆已成为我国普氏野马种群数量最多的省区,并已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普氏野马基地。

“作为管护员,除去日常观测,冬季补草,夏季补水,在不干扰它们的前提下,有时还需要对生病受伤的野生动物施以援手。自我2009年来到保护区,野马数量持续稳定增长。”蒙坎•吾通拉生说。

卡拉麦里作为干旱区野生动植物物种天然基因库,自成立以来,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等有蹄类野生动物数量已实现大幅增长,特别是普氏野马放归试验取得了探索性成功,成为我国濒危物种重新引入的成功典范。从曾经濒临灭绝到如今的不断繁衍,普氏野马在野生动物史上演绎了传奇一幕。

标签:

品牌展会
全国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