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27 16:39:25 来源:中国山东网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8月27日讯 在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四十里湾海域,有一条璀璨夺目的“项链”镶嵌于蔚蓝大海之上。“项链”的一头是花瓣造型的智慧渔场,另一头是海星造型的综合体平台,由栈桥串联起“绿色低碳”的海洋牧场运作方式,这就是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
8月27日,“群贤荟烟 碳绿前行”韩国群山媒体走进烟台主题采风活动启动。首站来到融合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文旅、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综合体”——“耕海1号”,感受“蓝色粮仓+蓝色文旅”的独特魅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采风团代表登上“耕海1号”栈桥,栈桥长800米、宽5米,游客们可以在此海钓、慢跑、晨练,体验渔牧生活、采摘海上粮仓、享受渔牧收获的喜悦。
栈桥中间围起的海域,水深约10米,水平面4万平方米,共40万立方水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养殖水体。
“这里目前已经利用自然海水环境,投放人工鱼礁,修复海底的‘绿水青山’。”讲解员介绍,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下一步将有计划地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养殖。”
采风团代表经栈桥漫步到智慧渔场,这里是“耕海1号”一期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7月开工建造,2020年7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渔场内有3个直径40米的大型圆形网箱,总养殖体积3万立方米,每年可养殖斑石鲷、绿鳍马面鲀、红鳍东方鲀、大泷六线鱼、黄条鰤等名贵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
智慧渔场“智慧”在哪里?据了解,该渔场配备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真正实现了智能化、生态化、产业多元化。
在智能化方面,平台配备了自动投饵、5G通信、安全管理等系统,以科技创新提升渔业养殖效率,实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在生态化方面,平台通过运用清洁能源、排污处理、海水淡化等技术,践行绿色环保理念,推动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在产业多元化方面,平台采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营思路,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有机结合,构建了装备型海洋牧场发展的新模式。
海星造型的综合体平台为“耕海1号”二期项目,该项目于2020年12月15日开工建造,2023年4月底正式开业运营。平台上建有7层共1万平方米的室内空间,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海底两万里”“深海电梯”“蛟龙号”等互动科技项目,还能分享美食、品尝咖啡、枕海入眠。
平台上产生的垃圾如何处理?“耕海1号”配备南极长城站同款防污处理系统,可实现防污减排、节能环保,处理之后的污水污物通过污水处理船,全部运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的陆地码头,排入全市污水管网,实现海上“零排放”。
此外,“耕海1号”在系统设计和实际运用中始终坚持生态绿色环保理念,设有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基本满足日常用电需求。项目还采用了国际知名品牌,利用先进的反渗透膜工艺进行海水淡化,每天可产淡水20立方米,能够满足平台3天的使用量。
“耕海一号海洋牧场,让我很惊喜。这里有很多关于海洋渔类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殖和研究,让我感受良多。我认为通过这样的资源和模式能使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希望今后群山市也与烟台市多进行这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全北中央新闻部长金箕炫说。
“耕海1号”由山东海洋集团投资建造,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资源综合利用“齐鲁样板”,是山东省“经略海洋”迈出的重要一步,创新性实现了现代海洋渔业和海洋休闲渔业一三产业深度有机融合,也开创了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新模式。
“群贤荟烟 碳绿前行”韩国群山媒体走进烟台主题采风活动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烟台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烟台市融媒体中心、烟台市会展业服务中心主办,走向世界杂志社、中国山东网承办。活动组织韩国群山媒体前往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蓬莱区、海阳市、栖霞市、黄渤海新区、高新区,深入采访海洋牧场、航空航天等特色产业,走进各旅游景区、文化场馆,体验烟台传统民俗、非遗文化,品尝传统特色美食,促进中韩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展现好品山东、好客山东、仙境烟台的良好国际形象。
中国山东网记者 葛婷婷 王浩然 李真 摄影 毕冉 报道
标签:
上一篇:地质找矿梦,一路守初心——山东省地矿局五院地质找矿工作纪实
下一篇:最后一页